
功能主义是心灵哲学中的一种主要理论,它在20世纪中叶作为对行为主义和身份论局限性的回应而出现。它提出,最好通过它们的功能角色来理解心理状态——即,通过它们的作用而不是它们由什么构成。这种观点将焦点从心理状态的内在构成(无论是物理的、生物的还是其他的)转移到它们与其他心理状态、感官输入
和行为输出的因果关系上。
功能主义的核心原则
- 心理状态作为功能状态:功能主义认为,心理状态对应于大脑或系统的功能状态。一个心理状态(如相信、渴望或感到疼痛)由其在认知系统中的角色定义,特别是它如何与感官输入、其他心理状态和行为输出相互作用。
- 多重实现性:功能主义的一个基础概念是多重实现性原则,它表明同一心理状态可以在不同的物理基质中实例化。这意味着,理论上,具有极其不同物理组成的生物(人类、动物或甚至是假想的机器人)如果这些状态功能相同,就可以共享相同的心理状态。
- 机器状态功能主义:受早期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启发,一些功能主义者将心灵比作计算机,其中心理状态类似于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状态。这种类比支持了一个观点,即对于心理状态来说,重要的不是物质构成,而是信息处理模式。
思想实验
- 约翰·塞尔的“中国房间论证”:这个思想实验挑战了功能主义观点,认为理解(或意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功能角色。塞尔想象了一个场景,其中一个人在一个房间里遵循一套规则来操作对应于中文字符的符号。对外人来说,这个人似乎理解了中文,但塞尔认为这里没有真正的理解,只是基于句法规则的符号操作。
- 内德·布洛克的“中国国家”:内德·布洛克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将整个中国的人口组织起来模拟单一心灵的功能过程。尽管复制了心灵的功能组织,布洛克质疑这样的系统是否真的拥有意识,挑战了功能主义者关于心理状态仅是功能状态的断言。
批评与回应
功能主义面临着几个批评,主要是关于其解释意识的质性方面(被称为“感觉资质”)的能力。批评者认为,功能解释可能捕捉到了心理状态的因果角色,但未能解释经验的主观、现象学方面。功能主义者以各种方式回应,一些人提出了更复杂的功能主义模型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而另一些人则建议感觉资质本身可能以功能术语被理解。
当代相关性
功能主义在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以计算或信息功能的方式理解心理过程。它还在心灵哲学中引发了关于意识本质、人工智能是否能拥有真正心理状态以及创造可能拥有意识或人格权利的机器的伦理含义的辩论。
结论
功能主义提供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心灵理论,强调了功能角色在定义心理状态中的重要性。通过其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实验和对批评的积极参与,功能主义继续在心灵哲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关于意识、人工智能和心理过程本质的讨论。其遗产不仅在于其对理论辩论的贡献,还在于其对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实证研究的影响,使其成为当代心灵思考的基石。